天大学者北冰洋科考 给海冰做多尺度力学分析
在极寒地区,船舶想要“乘风破浪”需要多大的力才能把厚厚的冰层破开?寒冷的冬天,海水结冰,海上采油平台与风力发电机是否经得起海冰的考验?这是工程应用中“海冰力学”的重要研究课题。对于海冰力学行为的准确把握是保障冰区航行作业安全的关键环节。然而,海冰力学行为的多尺
在极寒地区,船舶想要“乘风破浪”需要多大的力才能把厚厚的冰层破开?寒冷的冬天,海水结冰,海上采油平台与风力发电机是否经得起海冰的考验?这是工程应用中“海冰力学”的重要研究课题。对于海冰力学行为的准确把握是保障冰区航行作业安全的关键环节。然而,海冰力学行为的多尺
据自然资源部2025年10月27日官方通报及央视国防军事频道专题报道,我国“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依托破冰母船“探索三号”,在北极密集海冰区完成43次连续潜次作业,最大下潜深度达5277米。
全国约73%站点在重阳日出现降水,但今年冷或暖不能靠这一天拍板,权威预测指向“接近常年到偏暖”,且冷暖起伏更大
“中山大学极地”号——国内高校自主拥有运维的第一艘极地科考船,在圆满完成第二次北冰洋科考后,于金秋时节返回广州。这艘承载着中国极地科研梦想的“红色巨人”,不仅带回了珍贵的冰样和科研数据,更向世界传递了中国高校进军极地科研深水区的坚定信号。
10月27日,执行北极载人深潜任务的科考队顺利返回。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国际首艘具破冰能力的载人深潜作业母船“探索三号”,搭载“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在北极共完成了43个潜次作业任务。在海冰覆盖率大于80%的中央海盆,科考队进行了国际上首次加克洋中脊的载人深潜科考
冰层碎裂的轰鸣声中,红白相间的“探索三号”如利刃刺入北纬82°的白色荒漠。蛙人跃入零下1.8℃的冰海,在浮冰夹缝中打捞起刚从五千米深渊归来的“奋斗者”号。这一刻,北极亘古不变的冰原见证着人类极地科考史的革命性转折——中国科考队成为全球首个在密集海冰区实现连续载
今天,由自然资源部、中国科学院共同组织执行北极载人深潜任务的科考队顺利返回。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国际首艘具破冰能力的载人深潜作业母船“探索三号”,搭载“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在北极共完成了43个潜次作业任务。“奋斗者”号与“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实现了水下联合作业,创
民间素有“三九冷不冷,看九月初六”的农谚,今日恰逢农历九月初六(2025年10月26日),人们不禁要问:这句古谚有何科学依据?今年冬天是否会迎来极寒天气?结合气象学规律与近期气候特征,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展开分析。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最新卫星观测数据显示,过去20年间地球反射太阳光的能力显著下降,这一现象被称为"全球变暗",可能进一步加剧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南极洲正面临日益严峻的威胁:其冰川、海洋和生态系统可能发生突发且不可逆转的改变。如果不能立刻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这些改变将带来灾难性的全球后果。
今年这霜降还真是稀奇,头一回听说有这么多巧合:农历九月初三,对应公历2025年10月23日,而且时间也凑巧,是上午11点50分39秒,就连家里老人都说这可是几十年一遇的特殊气候。你有没有发现,每年这时候都是大家关注天气变化、作物成熟的敏感期?不过今年偏不走寻常
这个结论可不是随便猜的,是科学家深入分析NASA的云与地球辐射能量系统(CERES)数据得出来的。
9月27日,顺利完成北冰洋各项考察任务的“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缓缓靠泊位于长江入海口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标志着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圆满结束。我国于1999年依托“雪龙”号执行了首次大规模北极科学考察任务,24年来,已陆续开展了13次北冰洋科
在南极海冰之下,生长着一种美丽而致命的冰晶结构——冰花(brinicle)。当高盐度的低温盐水从海冰中渗出时,因其密度大而向下沉降,同时冻结周围相对较淡的海水,形成手指般的冰柱。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王春在团队联合中山大学副教授范汉杰等研究人员,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下,研究揭示了印度夏季风降水如何通过跨半球机制影响南极气候和海冰分布。相关成果近日发表于《Npj气候与大气科学》(npj Climate and Atmo
发表在新一期《自然》杂志上的一篇论文引发国际媒体广泛关注。来自澳大利亚、南非、瑞士、法国、德国和英国的科学家团队指出,南极正在经历快速且前所未有的“突变性转变”:海冰以极快的速度消融,漂浮的冰架加速瓦解,大陆之上的万里冰原正悄然逼近临界点,连深海中维系地球平衡
海冰是全球气候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之一,对于海洋环流、海水温度、地表反照率等有关键的影响。随着冰龄的增长,海冰的孔隙度和含盐量明显减小,这直接影响着海冰的热力学性质和机械性质,从而影响海冰与其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理解控制海冰老化动力学的物理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曾经,全球变暖是一个备受瞩目的焦点,媒体广泛报道,环保组织积极呼吁,科学家也持续警示。然而,近两年来,这个话题似乎逐渐淡出了公众视野。那么,全球变暖问题真的得到解决了吗?
8月20日,《自然》(Nature)发表题为《南极环境急剧变化的新证据》(Emerging Evidence of Abrupt Changes in the Antarctic Environment)的文章指出,南极环境正在经历急剧变化,包括海冰覆盖面积急
2023 年,全球近地表平均气温上升的速度快于人类观测到的大部时期。但是,全球近地表平均气温的年度走势在剧烈波动。提问者谈论的“今年高温、强降水等”看起来主要关注我国部分地区的状况,那不等于全球都如此。